本报讯 “哎呀,现在党委政府实在太好啊!你看嘛,春节期间给我拿了好些东西来……”日前,泸州市龙马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地彬站在新居前乐滋滋地告诉笔者,自从有了政府的帮扶,她家的日子越过越亮堂了。
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纪委到石洞镇永远村督查回访贫困户危房改造情况,并给刘地彬家送去慰问品。
43岁的刘地彬靠务农为生,自己常年有病,丈夫眼睛不好,听力障碍,是二级残疾。全家就靠土地上的微博收入维持,日子过得艰难。2016年初,她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生活开始变了样。
让她开心的事一桩接一桩。2016年9月,刘地彬一家四口原先住的土坯房被推倒重建,还新建了养猪、养鸡的圈舍。政府补助了3.8万元,自己就花了2万多。“不是政府的帮助,这个家不晓得哪天才能有房子住哦!”搬迁新居那天,刘地彬73岁的公公杨清友喜极而泣。杨清友说,他说儿媳妇很能干,也很吃苦,但是儿子残疾帮不了多少忙,他们一家原先的土坯房里被雨淋垮了,一直都没得钱重建,借住在别人家。
自从搬进了新房,刘地彬像变了一个人,干劲也更大了。“有新房住了,住院医病也不要钱,孩子上学还有补助。没得压力的,这日子就越过越轻松了。”刘地彬介绍,2016年,政府送了5头猪仔、30只鹅苗和60只鸡苗。通过一年的辛劳,她家不但还了债,还有了点积蓄。
“前不久,我家卖了11头猪,得了两万多元,除去成本,纯收入都有1万多元,就单算养猪一项,全家也达到了脱贫标准。”刘地彬介绍,房子建好后,政府还免费给她家安装了自来水和广播电视。“干活忙,没时间出门,我就通过电视了解一下外面的事。”刘地彬说,每天晚饭后,她看看新闻联播、四川新闻和泸州新闻。这是她一天最轻松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只要咱们撸起袖子干,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亮堂!’我觉得总书记说的情况就同我们家一样。”刘地彬介绍,她早晨5点过钟就起床干活,一家人做了10多人的撂荒地。一年,要收获红薯1万多斤,稻谷、玉米也要收获好几千公斤。“吃不完的,都拿来喂牲口了。”刘地彬笑着说。
刘地彬介绍,女儿杨秀在泸州市读高三,一直是年级前20名左右,现在还在学校补课。龙马潭区教育局赖富兵对口帮扶她家,联系了一个爱心人每月给孩子300元生活费。加上杨秀的奖学金和政府的助学补助,都有1万多元,完全够她一年的开支。
“闺女晓得家庭困难,节约得很,一个月就用三四百元钱的生活费,上个月给她六百元钱,都拿了两百元回来。”说起孩子的体贴和孝心,这位能干的母亲脸上充满了希冀,希望她女儿今年能考个好大学。
据龙马潭区纪委负责石洞镇永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督查的负责人王新刚介绍,刘地彬家被确定为2017年预脱贫对象,但实际上按照当地人均年收入3500元的脱贫标准,她家早就脱贫了。在永远村像刘地彬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14户,都达到了脱贫标准。 (李兰 本报通讯员 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