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作为2024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重要活动之一,由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抗癌协会承办的医工结合新浪潮分会场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围绕“更融合,更前沿——拥抱医工结合新浪潮”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本次分会场吸引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肿瘤医院以及西部肿瘤质量提升联盟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
共谋发展 推动医工结合上新台阶
易群
开幕式上,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易群首先致欢迎辞,她强调了在癌症精准医疗和医工交叉背景下,医院在医工交叉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期望借此次会议契机共同助力医工结合领域新发展。
林莉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林莉在致辞中表示,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强大的工程技术力量,是我国医工结合的重要阵地之一,尤其在核医学技术及相关产业领域,四川省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枝独秀。在医工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中,四川省的各大医院、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她强调,医工结合要加强跨界合作、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共同探索医工结合的发展路径。
唐勇林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大数据办公室主任唐勇林则从健康需求牵引、科技创新驱动、深化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一步深化医工协同,持续推进国产医疗装备发展应用。
李新华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新华表示,四川作为西部医疗服务大省,将不断完善健全产学研用全链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徐红兵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红兵和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分别介绍了学校与医院在医工交叉融合方面的合作成果和未来规划。他们表示,将继续加强校院合作,共同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林桐榆
为什么这次会议的主题定为“更融合,更前沿——拥抱医工结合新浪潮”?林桐榆解释,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工结合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当前,医疗与工业间存在隔阂,工业界对临床需求了解不足,导致研发重复与滞后。因此,会议提出“更融合”理念,促进双方深入合作,满足临床需求。同时,强调“更前沿”目标,鼓励技术创新,避免过时技术,为患者带来先进疗法。林桐榆建议,通过医工深度融合,解决临床问题,推动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并加强医工沟通与合作,建立紧密关系,共同推动医疗进步。
大咖聚集 对话医工结合前沿科技
邓建军
核医学作为核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面临产业链受制于人的挑战。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建军作了题为“核医融合是核医疗创新的关键”的学术分享。他指出,原创性基础研究不足是面临挑战的根源。他强调,创新才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核医学研究人员与核技术人员需要形成紧密的团队,共同开展前沿基础创新研究,同时,推动诊疗装备的创新以及新药的研发和同位素的生产。
郎锦义
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X光的发现,它开启了放射学的新时代。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放射肿瘤学四川省政府重点实验室主任郎锦义在“医工信结合创新放射治疗模式”主旨演讲里表示,放射治疗结合了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核技术,近年来在中国实现了显著的国产化进展,包括重离子和质子治疗技术的逐步成熟。同时,人工智能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涉及靶区勾画、毒性预测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郎锦义还特别提到了硼中子捕获疗法(BNCT)的创新,这是一种高度集中辐射、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新型放射治疗方法。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的“小型化”研发,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普惠的治疗服务。四川大学相关团队已成功研发出有靶向的硼药,并正与企业合作开发小型化回旋加速器技术,以进一步推动BNCT的临床应用。
四川省在推进医工结合领域的新发展中,核医药产业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挑战?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创新突破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医疗手术方式?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张忠辉,乐山市副市长、夹江县委书记许天毅,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温宁等专家学者以“四川核医药产业swot分析”“建设医用核技术产业发展高地”“数据驱动的精准放疗”“AI大模型及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等为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新锐观点,探讨了医工结合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