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活动开展以来,眉山市青神县西龙镇各级干部真情服务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一批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龙镇新农村7组的76岁老人陆秀英就是这样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失联二十多年的儿子。
“来来来,快请坐……”近日,在西龙镇新农村7组,记者第一次见到陆秀英老人时,满头白发的她两个小木凳还没搬完,便已气喘吁吁。“近两年来身体衰老的速度很快,各种病痛缠身,不好意思,我要先歇歇。”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逃跑?为什么不来找我?”24年来,一提起二儿子张勇超,陆秀英的眼泪就似珠子断了线。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陆秀英把四个儿子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张勇超是她的二儿子,出生于1969年,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学习勤奋。一有空,还要帮妈妈干家务。靠着每天挤着时间学习,他考上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成都一电子厂工作。
1997年,陆秀英的三儿子结婚,弟弟、弟媳到二哥务工的电子厂邀请他出席婚礼,张勇超非常开心,表示到期一定会去送上祝福。但婚礼当天,却不见张勇超身影。
弟弟、弟媳怕哥哥忙没有吃上喜糖,于是在婚礼结束后兴高采烈地往工厂送喜糖。“我们到了厂里后,门卫告诉我,工厂倒闭了,哥哥带着他的行李走了,没在宿舍。”从那以后,张勇超和家人便再也没有联系过。
2008年,由于修建水电站,陆秀英一家从汉源县移民到青神县西龙镇。“听说他回汉源找过我们,但没有找到。”大哥回忆说。
自今年“两新三大”活动开展以来,西龙镇镇村干部坚持“三个走遍”,着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今年6月30日,西龙镇镇村干部来到陆秀英家中慰问,并对其急、难、愁、盼问题进行询问。
自从儿子失联以来,陆秀英思念成疾,尤其近两三年来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她告诉我们,迫切希望我们能帮忙找到她的儿子,这样即使自己离开了人间也不会感到遗憾。”西龙镇党委副书记廖小莉说。
7月2日,张勇超像往常一样用身份证上网后,西龙派出所查到信息,并进行定位。西龙镇积极联系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场社区,希望对方帮助寻找。
陆秀英原以为干部们只是口头答应,没想到过了两天就接到了西龙派出所的电话。“打电话让我去认人,大儿子怕我太激动,没让我去,是他替我去的。”陆秀英说。
“二伯很瘦,眼睛看不清,手上有残疾,他不让我去他的房间里看。”陆秀英的大孙女张玉因为也在成都工作,在接到家里面的消息后,便承担起了到目的地寻找的任务。
7月3日,西龙镇的干部们在为张玉提供了准确的位置信息后,张玉便来到成都市锦江区一城中村外“蹲点”了一天一夜,才等到张勇超回来。
“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特别破烂,里面也没有开灯,他不让我进去看,说里面不适合我进去。”张玉打电话回家,把二伯在成都的情况向家人说明,并按照爸妈的交代,准备把二伯的手机加上家人的电话号码和微信。
令她诧异的是,二伯的手机上竟然一个联系人都没有!
就这样,在侄女的操作下,8位家人的手机号码全部输入手机,张勇超终于不再是孤单一人。
7月3日,陆秀英第一次接通儿子的电话。但由于手机原因,通话声总是断断续续。
“他每天都和我打电话,有时候也给他兄弟们打电话,但是他手机的信号不好,我听不清他说什么,他也听不清我说什么。即便是这样,他也坚持每天打电话。”母子二人就这样每天通过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传递着关心。
从儿子口中,陆秀英了解到,儿子工作时手受伤致残失业,自从失业后曾经5年没有工作。迫于生计,张勇超开始干保安、洗车等工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打零工,所以不敢回家。
目前,西龙镇镇村干部正在积极沟通、劝导张勇超,希望他早日回家。张勇超表示,在本月底结束手上的工作后将会回家与家人团圆。
西龙镇党委副书记廖小莉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看设施、看发展、看环境,问收入、问困难、问建议,访纠纷、访难题、访规划,以‘三看三问三访’在‘三个走遍’中找准问题、摸透实情、办好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