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对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金凤村的枇杷种植户来说,看着沉甸甸压弯枝头的优质枇杷,种植户既喜又忧。喜的是种植枇杷近30年来,今年的枇杷不仅果大肉甜,而且产量也达新高,预计全村近1000亩枇杷产量将超过150万公斤;忧的是因枇杷销售时间只有10多天,加之留守家中大多是老人小孩缺劳力,150万公斤的枇杷产量能否如期销完?
现状:枇杷大丰收愁了果农
“我们生态种植的大五星等枇杷即将成熟,个头大,甜度高,通过套袋处理后,果皮外表也光洁得很。”5月2日下午,在纳溪区金凤村七组果农孙中明的枇杷园里,他不停地向笔者推介自家的枇杷。尽管今年的亩产量创历史新高超过1500公斤,但是孙中明的脸上却没有丰收的喜悦。
孙中明告诉笔者,由于天气好,今年村里的枇杷几乎株株都是果压枝头。这几年,村里种植的近1000亩枇杷,由于每年产量基本维系在1000公斤左右,村民通过自己摘、商贩上门收购等方式,基本能按时卖完。然而,今年产量增加了40%以上,仅靠留守在家的老人,短短的10余天时间根本无法销完。
这些天,金凤村的枇杷种植户都在四处联系水果批发商,可上门订购的却不多;有的果农通过在外打工的儿女利用微信等在网络上进行宣传,虽然得到了一些关注,但效果不明显。
支招:适时调整销售方式
为了解决枇杷销售问题,金凤村村主任杨兴洪这些天也忙个不停,借助近邻的天仙镇即将举办“枇杷节”这个平台吸引人气,帮助果农与农产品销售商洽谈,并通过电商扩大枇杷订单,搭建“农商直供”平台,开辟网络新市场。同时,杨兴洪还鼓励果农泡制枇杷酒等产品,延伸枇杷产业链,减轻鲜果销售压力。此外,杨兴洪还建议果农转变心态,对于不易储藏的枇杷,能销先销,不能囤积。
“目前除了自摘自卖方式,金凤村党支部也正引导果农凭交通优势‘抱团’闯市场,推出了‘体验采摘’销售模式,在‘走量’上动脑筋,以此拓宽销路。”杨兴洪说,金凤村枇杷有早、中、晚熟多个品种,现已正式提供对外采摘,有兴趣的市民可到金凤村采摘,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帮助果农们化解一些忧愁。 (杨艳 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