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是途径,增收是根本。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以竹编和椪柑产业为主导,着力培育竹编文化创意、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农民增收新动能。
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11元,名列全省前列,连续2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功能分区 打造产业集群
今年4月,来自成都的蔡女士一行人在该县白果乡甘家沟村优质椪柑产业园区种植户郭建的椪柑园里采摘新鲜的杂柑“马克斗”。“现场采摘价格是8元一斤,如果买得多可以适当便宜一点,今年‘马克斗’批发价都是5元一斤。”郭建向客人介绍道。青神椪柑是传统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连续5年实施以奖代补,鼓励业主和农户实施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以“双品双晚”(品种品质、晚熟晚采)战略引领,推进椪柑产业发展。
据了解,青神县围绕竹编和椪柑两大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对全县农业空间布局进行功能定位分区。
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以国际竹艺城、竹编艺术博览馆、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中国竹编第一村”等项目为重点,吸引各级投资11.32亿元,建成8.6平方公里的国际竹编文化产业园,园区入驻竹产业龙头企业15家,二三产业业主900多个,带动竹产业农户1万户以上,园区年产值达15亿元。
青神县优质椪柑产业园区以项目引导,吸引业主投入10亿元推进椪柑产业重点区域标准化、规模化、环线化,建设涵盖4个乡镇86平方公里优质椪柑产业园。入驻椪柑初加工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专合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0个,椪柑一次性冷链处理能力3000吨,年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带动椪柑种植农户2.1万户,种植椪柑10万亩。
业态创新 延伸产业链条
青神县抓住竹编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推进传统竹编转变为竹创意产品多元化发展,实现竹建筑、竹编工艺品、生态原浆竹纸、竹灯笼、竹家俱完整产业链条。
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与成艺学院联手组建青神竹编艺术研发中心,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竹艺创业创新实践基地。成功申报竹编产品专利17项,自主研发产品130余种。丹妮纸业建成竹纤维功能性材料生产线,打响本色原浆“斑布”品牌;云华竹旅公司开发“坤包”系列进军欧洲市场,竹福竹艺茶具系列与“爱马士”成功合作,美联家居成为宜家指定供应商。
青神县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全域农业公园化,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该县打造三星级以上乡村酒店和农家乐16家、规模农家乐36家。江湾神木园、国际竹艺城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配套建设茶语原乡、甘家椪香、水岸果香、橘香渔歌等乡村旅游节点设施,建成椪柑产业乡村旅游观光线路42公里、茶叶产业乡村旅游观光线路10公里。南城镇、瑞峰镇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白果乡甘家沟村、瑞峰镇中岩村、南城镇兰沟村分别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全县乡村旅游收入8亿元,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网农结合 拓展销售渠道
“竹乡人果茶的‘电子商务+合作社+产业基地+观光体验’模式,通过‘山上观光摘果,山下体验尝鲜,产品快递到家’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6年实现椪柑网络销售近1000万元,带动100多户合作社成员实现增收。”青神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竹乡人果茶专业合作社相关情况。
据悉,竹乡人果茶只是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青神竹制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竹编产业电商运营中心,组建专门网上营销队伍,开设竹品网,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实现全网营销,2016年竹编电商运营中心接受网络订单800多万元,带动20多家竹制品生产厂、创造就业300多人。主打高品质生态牌的眉山小吴土鸡依托移动互联网,以淘宝、微信为支付平台,在微信、微博中巧妙采用场景式营销,探索出了一条“移动电商+生态养殖+订单代养”的新路子。目前小吴正与黄莺岭村合作,创新推进“电商+农户”的“订单式代养”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宋美志 余涛 王丽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