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读者推荐,本报编辑部对过去一年中我省发生的科技新闻事件进行了认真初选,并征求科技行业内的各方意见,评选出“2016年四川十大科技新闻”。现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序,一一回放,与广大读者共分享。
1.四川省3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正式揭晓。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了解到,由四川省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4个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34个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科技进步奖26项。
2.“四川造”核电站水下监测系统填补国内空白
2016年1月17日,笔者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发的核级水下高分辨率耐辐射摄像系统,在市场应用中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各大核电基地。据了解,高分辨率耐辐射摄像系统相当于水下监测员,在核电站有广泛的用途:包括在核电站大修堆芯换料过程中,可全方位监控水下燃料组件操作,对核燃料组件进行水下高清外观检查和测量,以确保燃料正确就位、了解燃料组件的运行状况、确保燃料组件正确装载。
3.我省首个三千亿元级工业园区诞生
2016年2月20日,记者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高新区2015年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57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085亿元,成为四川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的工业园区,规模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实现工业增加值90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9%,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
2016年5月17日,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针对科技创新创业需求,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采用O2O服务模式对科技服务供给侧进行改革,提供在线咨询、服务预约、网上下单、对接撮合、服务评价、社交人脉等多种功能,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要素向创新创业主体集聚,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创新创业科技支撑体系。
5.268个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2016年7月7日,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举行了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颁奖仪式,决定授予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超构表面电磁功能器件原理、方法及应用”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予34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3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60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授予菲利普·戴维·寇茨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这是四川首次颁出国际科技合作奖。
6.四川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施工图”发布
2016年9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根据这份未来5年成果转移转化“施工图”,四川省将通过推进引领示范、强化财政金融引导等,实现到2020年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项(其中: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项,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宜技术成果1500项),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1000家,全省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累计2000亿元。
7.“十六条政策”激励我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2016年11月16日,我省印发《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以下简称“十六条政策”),在集聚高端人才、激励创新创业、加速成果转化、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举措。“十六条政策”指出,对从国(境)外、省外来川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将优先纳入省“千人计划”,最高给予个人20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和团队500万元的项目资助;将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时间延长为6年;对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并在国家政策奖励比例不低于50%的基础上,提高到不低于70%等。
8.全球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双流区投运
2016年11月21日,全球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市双流区成功投入运行。新能源空铁是指以锂电池动力包为牵引动力的空中悬挂式轨道列车。当日正式投运的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全长约1.4公里,呈U字形环绕位于成都双流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唐空铁产业基地。整条试验线由乘客车站、一条正线轨道、一条副线及列车、静调库等相关配套设备构成。可以完全真实地模拟新能源空铁在实际运行中的直线、弯道、爬坡等性能。
9.全球最大“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在德阳开工
2016年12月5日,科技部公开发布,全球个头最大、工作压力最高的“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德阳制造基地开工建设。该装置的研发是我国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达110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发相关项目之一。目标是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全海深载人球壳提供压力测试条件,同时提升我国超高压试验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10.“四川造”3D生物打印血管在猴体实验成功
2016年12月11日,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和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3D生物打印技术促进人工血管内皮化研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3D生物打印血管动物在体实验成功。据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康裕建教授介绍,团队从恒河猴身体中取出约5克脂肪,提取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成3D生物打印所需的“墨汁”,再用特制设备打印出血管并置换该猴体内一段约2厘米的腹主动脉。术后1个月,打印血管已与恒河猴自身腹主动脉融为一体。该技术将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