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十届“CCF大数据学术会议”历史文化大数据专题论坛圆满结束。本届“CCF大数据学术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承办。
历史文化大数据论坛是其中最具人文文化气息的一个专题论坛,由北京大学袁晓如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蒲剑苏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历史文化大数据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孙茂松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张晓虹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创研中心发起成员陈静博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冉宏林博士,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导,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鑫教授,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晓如教授做了专题报告。论坛在论坛主席介绍完本次论坛的背景和参与嘉宾之后,顺利举行。
孙茂松以“用人工智能释放历史人文大数据的能量”为题,从人工智能与历史人文大数据结合的角度,以中国古典诗歌大数据为主要视角,结合其他若干典型案例,阐述了用人工智能方法挖掘、释放历史人文大数据能量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讨论此种探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技术挑战。
张晓虹以“中国古旧地图数据平台建设及管理”为题,分析了古旧地图数据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详细介绍了数据平台的特点。并且,用图文和现实案例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上海市历史城市街区复原的工作。最后,用现有主要管理原则作了古旧地图管理的总结。报告精彩呈现了复旦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所建设的 “古旧地图数据平”采用将已扫描过的图配准到今天的地图上,实现文字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陈静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与知识共生网络建构”为题,以人文大数据的特点属性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为例,从“遗产活化”和“知识共生网络”两个概念出发,对非遗数字化、数据化和知识化过程进行描述,并对其间存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进行了说明。报告生动彰显了大数据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所具有的复杂性情况,以人工智能弱监督文本分析算法等为例展示了智能技术与非遗文化领域结合研究的突出成就,同时突出人文计算区别与科学计算、工程计算以及社会计算的特殊性及其价值。
冉宏林以“三星堆祭祀区考古数字化的实践”为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目前所开展的考古数字化尝试工作。包括建成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三星堆遗址田野考古与遗产保护数据管理系统、三星堆遗址遗物数据管理系统、三星堆遗址文献数据管理系统等。在报告中冉博士生动呈现了现代计算机科技结合考古学所迸发的璀璨的文化魅力。从报告中我们知道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在考古三维扫描、三维数字模型、数字高程模型、考古数据管理等方面有新的发展,更好地呈现了三星堆“再醒惊天下”的重要发现。
王鑫以“面向历史人文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为题,从大规模历史人文知识图谱的技术角度探讨历史人文知识图谱的构建和系统的发展。在报告中,王教授介绍了基于大模型的历史人文知识图谱构建新方法,探讨基于“人在回路”和众包方法的半自动化知识图谱构建,尝试解决历史人文领域对知识图谱的高质量要求。报告中列举了包括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命名实体识别等人工智能科学在该领域的成功应用,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
袁晓如以“可视化历史”为题,从什么是可视化以及人类记录文明的基本形式入手,介绍了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可视化技术发展情况。可视化用视觉呈现方法将数据转化为视觉符号,帮助人类利用视觉系统感知和认知,快速获取信息,高效理解洞察数据,支持复杂场景决策。报告生动的介绍了历史人物迁居、大运河流域名人轨迹地图、长江沿岸水灾历史等等可视化历史成果。通过这些案例,探索了可视化了解分析历史大数据的可能和前景。
在报告过程中,线上、线下人员都认真聆听,沉浸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人文领域所带来的震撼。
论坛圆满结束后,与会人员均认为收获颇丰,大家希望后续能举办更多的类似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