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一行赴广安市邻水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探寻青少年科技创新成功的秘密,一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青少年科技创新成绩斐然,邻水县在四川省183个县(区)中,在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前10名。”邻水县教科体局科技股股长冯永强坚定地告诉记者。
在场的科技股工作人员曾小飞表示,在科技创新这个板块,教师很重要,邻水县专建了一支优秀科技教师团队,通过传、帮、带培训学习,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目前,全县拥有省级优秀科技教师5名、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名,建成科普共享基地1个、科技名师工作室1个。
采访座谈现场(左中冯永强)
冯永强介绍,青少年科技创新不神秘,也并非遥不可及,很多科技创新发明都来源于生活,科技辅导员善于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创新灵感。邻水县要求各学校以“启文修身养正气,求是创新育全人”为办学宗旨,以“面向全体、着力全面、着眼全程”为育人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邻水县教科体局历来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统一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努力实现科技教育内容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方法多样化、基地标准化、活动主题化,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学校实际、富有特色、实效性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路。
现在,青少年创新教育已成为邻水县教科体局常态化教育,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将更有效推动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有序、健康开展,让邻水的创新教育走出邻水、走出四川、走出中国。
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演示装置全国答辩
邻水县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选手和辅导老师成都留影
优秀科技辅导员与学生共同赏析创新作品
据了解,近年来,邻水县教科体局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在县科协的支持下,紧紧围绕青少年科技创新,强化政策保障,严格规范管理;强化部门协作,不断优化服务,持续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邻水县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要求全县中小学成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科技教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明确1名中层干部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配备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并制订科技教育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落实相关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为激发全县科技辅导员的创新活力,该局制定出台政策保障科技辅导员和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并优先考虑安排科技辅导员外出学习考察培训。截止到目前,累计外出培训学习600余人次。为了让科技教师的这一岗位更具吸引力,留住优秀科技教师,该局对优秀科技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实行了特事特办,先后将陈万明、瞿德超、李强、彭道红等科技辅导功底扎实、成效显著的老师破格调入城区学校专职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青少年科技工作的政策支持,申请设立了“邻水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推进青少年创新工作持续发展。
狠抓队伍建设,提升辅导水平。从雅安、达州、巴中等地邀请优秀科技教师到邻水县交流科技教育先进经验,通过“引进来”开拓科技辅导员视野,目前已开展经验交流20余次,交流教师30多人次。每年组织部分科技教师参加省市级科技辅导员培训和科技创新大赛观摩活动,通过“走出去”战略,全方位提高科技教师的业务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目前已组织优秀科技辅导员观摩全国、省级科技类比赛活动36次。每年组织县上知名科技辅导员对全县200余名科技教师开展科技作品制作、科幻画、机器人等分类指导培训,迅速补齐学校科技辅导员流动性大和辅导水平参差不齐的短板。
搭建科创平台,开展多样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优势学科建设学科类科创基地,邻水中学投资220万元建设全省首家中学生物类科普示范基地—生命科学创客实验室、邻水二中建立了陈万明名师工作室、鼎屏小学西校区建立了创客科普共享基地等。同时集聚社会科技资源先后建成五华山动植物及中国货币研学基地、邻水县金垭村农耕文化科普基地、四川省万峰山森林公园研学基地等一大批科普科创基地,为科创活动的开展提供阵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办科技展板、开科普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科普知识。在各学科中渗透融合科技教育,加强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和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等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基础科技创新方法和技术技能技巧。
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25届邻水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届大赛收到作品1000多件,数量逐年增加、质量越来越高,并积极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大赛。仅2021年邻水县选送95件优秀作品参加广安市青少年创新大赛,83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49件。市上选送邻水县40件优秀作品参加第36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3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3件。
“青少年创新教育工作一路走来,有艰辛、有汗水、有心血,但离不开邻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教科体局领导的重视,还离不开县科协的助力,更有全体科技教师的付出。”一个在科技岗位工作了32年的冯永强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