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武胜县鸣钟镇创新探索乡村善治之路,以“释放基层党建引领红色动能、用活综治中心大脑中枢、打通全科网格毛细血管、激活群防群治神经末梢”为抓手,探索形成“党建扎桩+综治结网+网格微治+末端发力”社会治理新模式,共绘“民安人和、崇德向善、富足殷实”乡村画卷。
党建扎桩,多向聚能。该镇建立“镇党委—村党总支、村委会、监委会、驻村辅警—各网格党支部成员—各党小组、村民治理小组—党员中心户、村老党员、老干部、楼栋段长制”五级服务网络体系,将党组织延伸到“最末端”,凝聚释放网格社会治理“红色动能”。围绕组织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平安建设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五大能力建设,增强基层服务宽度和广度。
综治结网,全息感知。该镇突出“指挥调度、信息枢纽、力量整合、一站调处”功能,高标准建设镇综治中心指挥平台,整合辖区综治、司法、信访、扫黑除恶、网格化、心理咨询、社区戒毒、纠纷调解、警务室等资源和力量,实行集中办公、内合外联。同步构建“镇综治中心+村(社区)综治中心+网格小组”的“1+10+40”综治工作网络,实现问题和诉求系统化联动、一站式解决。建成“雪亮”“慧眼”等前端设备650余个,镇村主要道路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5个,实现数字化拓能、全方位感知、智能化治理,有效破解镇村“人少事多”难题;同时加强对重症精神病、老年痴呆等特殊人员监测预警服务管理,有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网格微治,实体运行。该镇在村社网格层面,成立村民议事堂、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15个,让村民有事有地方说、有事有组织理、有事有人落实办。创新成立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站,推送就业信息、创业政策、技能培训服务等信息23余条。整合村级现有资产资源,在中华村试点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老龄食堂,为全村35名留守儿童和24名独居老人提供知识盛宴和家庭托管。在网格小组(治理小组)层面,以治理小组为单元,建立党员中心户、妇女微家、议事小组等多元社会化组织,明确网格小组的信息收集上报、纠纷调处化解、重点人员服务管理主责主业,落实“2+N”网格小组驻帮责任力量,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
末端显效,服务至上。该镇加快构建优质便捷公共服务机制,全力推进“一组一户、一心一网,一约一堂”自治平台建设运行,大力夯实“一老一小,一留一外”等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底座。加强“警格+网格”融合,以交通要道、人员集散地、村居院落为辐射,加强治安巡逻和防控。全域制作镇村“全科网格”公示牌50余处,全方位公示网格长、驻村民警、治理小组长电话、负责区域等信息,有效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创新开展“大积分”评价考核,将村民信用、信访维稳、平安守法等方面内容作为村(社区)综治中心考核重要指标,并纳入农户年度积分考核,有效增加群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在本地的吸附力。今年以来,服务群众157人次,化解群众矛盾53起,解决30名妇女本地就业增收,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落实就业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