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一场跨越200公里的特殊家访在成都温暖上演。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东坡书院辅导员庞明珠带领学生代表深入巴中市恩阳区,为大一学生、行动不便的残疾学生祝铭家庭送上“定制化帮扶方案”。新学期的暖心行动,折射出职业教育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在斑驳的老式居民楼里,一场“新媒体实训课”正在进行。“添加外部链接可以借助AI工具检索,比如这样操作……”庞明珠现场指导祝铭并演示公众号排版技巧。曾因肢体障碍不敢提笔的祝铭,大一期间在教师团队指导下已创建个人公众号,其撰写的《岁月有痕,父爱如山》更获省级征文奖。这得益于学校推行的“技能帮扶破局计划”,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特殊学生职业发展。“学到这些技能,让我离作家梦更近了!”祝铭兴奋地说。
面对祝铭家三个残疾姊妹的特殊情况,学校启动“奖助贷补勤”联动机制:发放4000元专项慰问金,改造无障碍宿舍,配备生活辅具,同步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东坡书院副院长李多萃介绍,学校已形成“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就业支持+家校互动”的“五维支持网络”立体化育人体系。
在家访现场,一把老式理发剪成为最动人的教具。祝铭父亲用这把剪刀撑起全家生计,书写着“理发剪下的自强答卷”。随行学生顾丽沙在日记中写道:“苦难中开出的花,让我们读懂生命的韧性。”
据了解,学校将家访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建立“定期回访+云端跟踪”机制。李多萃表示,学校正推进“无障碍校园建设三年行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计划,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求。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师生共绘的“梦想树”上,枝头悬挂的“作家梦”“设计师梦”卡片随风轻摆。这个特殊家庭的故事,正在转化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育人改革的生动教案,从“走访”到“走心”,诠释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