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眉山市青神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城乡基层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推进工作机制提质,以高水平的城乡基层治理,更好地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局,绘出“城乡更美丽,群众更幸福”的青神底色。
党建引领 探索基层治理“新动能”
让青神群众享受华西医疗资源,将青神生态产品摆上华西医院的餐桌需要几步?青竹街道花园社区给出简洁又高效的答案。
第一步,花园社区与成都市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结对共建,学习成都先进社区治理经验,签署合作协议,引入“华西坝健康直通车”项目,累计为246名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第二步,花园社区与青神县白果乡五嘉坝村开展结对共联,组织本社区党员干部与五嘉坝村的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花园社区依托五嘉坝村优质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推出“乡村一日游”项目。
第三步,花园社区与成都市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白果乡五嘉坝村开展三级联建,形成三方互动,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实地调研、党建活动,互派工作人员挂职学习,形成农副产品供销一体,将五嘉坝村优质农产品直销花园社区、黉门街社区、养老餐厅、社区企业等。
“三步走”的成功,让相关社区居民得享川内一流医疗服务、一流的生态农产品……这样的巧思,是花园社区创新打造的“一核四联”治理模式实践的一部分。
在这个模式中,社区做实“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体系”这“一核”,做活“四联”,一是联建“爱邻生活服务”、花园社区微基金等平台;二是联结来自成都市黉门街社区、青神县白果乡五嘉坝村的资源,形成三级联建;三是联动“爱邻厨房”“爱邻物业”等专业化服务,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四是联合1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
“一核四联”治理模式的创新,是青神县城乡各级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统合各方,形成基层治理“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在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积极探索建立“一核三微”工作机制,通过以党组织引领为核心,织密“微网格”、建设“微阵地”、培育“微组织”,提高治理效能。
该村依托闲置房屋,建立的“邻里百家”、村史馆、乡贤馆等“微阵地”,在乡村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自从村里有了‘邻里百家’,我们有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场所,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商议,大家伙儿建言献策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村民李学英说。
除了“微阵地”,该村还通过整合统筹县级部门、镇村资金、资源下沉片区,织密了基层末梢“微网格”;充实村党组织服务力量,成立了养老服务队、退役军人服务队、庭院收纳服务队、同乡会等群众自治“微组织”。
“在党建引领下,‘三微’不仅能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和惠民政策传达到基层,同时也是基层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和社会治理的平台,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百家池村党委书记刘如祥表示。
创新机制 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那天发病,我第一时间就打了他们的电话,窦永祥和网格员把我抬下了楼,送到医院,还帮我办理了所有手续,他们像亲人一样照顾我。”青神县惠民小区70多岁的独居老人石岐星告诉记者。
石岐星口中的窦永祥是一名退伍军人,曾在青神县车辆厂上班。退休后,他一直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小区管理。今年,小区要设楼栋长,窦永祥便成为小区1栋3单元的楼栋长。
当上楼栋长后,窦永祥总是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几十户人的大小事,让他忙得不亦乐乎:楼上空调滴水吵到楼下睡觉,他去调解;楼下棋牌室扰民,他第一时间找相关部门解决;外墙瓷砖剥落,他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协调物管将现场隔离……
有了“主心骨”,楼栋的心就齐了,大家经常和窦永祥一起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社区搞“邻居节”,他们第一时间报名参与表演节目;社区搞环境卫生美化,他们第一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社区组织人员到结对共建村搞抢收,他们踊跃参与。
8月23日,在小区凉亭,窦永祥特意向记者展示路边树上的几颗柠檬。“这是我们在小区绿化志愿服务中,住户个人捐出来美化小区的柠檬树,你看,大家用心爱护家园,这些柠檬已经快要成熟。”
在青神城区,像窦永祥这样的“亲人”还有很多。今年以来,青神县在城区全覆盖推行“楼栋微网格”治理机制。到今年年底,青神县将健全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微网格四级治理架构体系,全面完成街道全域楼栋微网格划分、优选微网格员(楼栋长),让各类资源力量下沉网格一线,逐步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多元共治体系,有效提升精准精细治理水平。
在乡村,这样的“亲人”也早已来到群众身边。近年来,青神县在上级部署下,积极推行“片长制”,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
在具体工作中,青神县聚焦“两项改革”后村级服务半径增大、服务对象增多、资源力量等困境,以30~50户为参考科学划小治理片区,整合县级职能部门和镇村资金资源,赋予“片长”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6类35项服务事项,就近就便及时服务片内群众,有效实现资源整合、服务下沉、一员多用,构建形成县、乡、村、组、片五级乡村治理体系。
运行以来,“片长”们解决群众办事不便、邻里纠纷调解等问题1531件,有效充实村级服务力量,延伸治理手臂。
以百家池村1组6片为例,“片长”林陆群就化解了片区群众的不少诉求,比如,组织社会化服务队,让片区群众在农闲时间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这支服务队保持在20余人的规模,工作态度好,现场管理好,我们村集体的果林现在可以放心交给他们管理。”百家池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告诉记者。
依靠群众 凝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在基层治理中,青神县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好,让城乡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
在广受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参与改造的部门充分听取民声,最终让改造措施与群众诉求紧密“贴合”。
位于青神县城区半边街31号的融泽苑小区,原址上有路政宿舍、县幼儿园和黑龙教师宿舍、青竹中小学宿舍、西龙中小学宿舍四个老旧小区,停车、出行均不方便,小区内低洼处一下雨就积水……
改造启动后,一场场“坝坝会”、一场场“小区夜话”,将大家的意见逐渐汇集到一起。通过充分的交流、耐心的回复,政府积极引导,大家共同想办法,逐渐将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并最终推动融泽苑小区改造顺利进行。
如今,小区环境优美、车辆停放秩序井然,住户自主设计打造的墙面文化,内容精彩丰富,在小区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刘家场社区位于岷江西岸,是瑞峰镇党委、政府驻地。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后,刘家场社区由原青杠坪村、原黄桷村和原刘家场社区合并成全县最大的农村社区。社区具备场镇人口集聚、民俗文化丰富、班子战斗力强等优势,同时面临辖区大增干部大减、老幼照护需求大、群众服务空间小等难题。
2022年开始,刘家场社区聚焦人民群众关切,以党群服务阵地为圆点,向社区辐射建立3个综合服务点,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托育、助老、文教等服务。
目前,社区全覆盖建成组级服务点13个,打造“15分钟服务圈”;因需施策,采取夜话共谈、点长问需、点位留言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动态更新服务台账,及时跟进服务反馈,搭建村社与群众互动桥梁,互助服务更友爱。
在此基础上,社区探索“以老养老”新模式,孵化低龄助高龄的“瑞草银发伴友团”25组,每月开展安全探访、心理陪伴等关爱服务超300人次,搭建邻里互动桥梁,成功推荐全国孝老敬亲劳动模范罗春方等国家、省市身边模范4人。
同时,按照社区事务设置“会议我能到、发展我带头、活动我参加、优秀我来当”共4个大类24项积分设置抵扣劵,凭“德”积分,凭券在指定商店购物抵现金,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社区治理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社区事”变成“家家事”。
“群众的广泛参与,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正面反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刘家场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循着党指引的方向,青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