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广安华蓥市公安局九级职员,现任广安华蓥市永兴镇马架坪村第一书记。
自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胡平认真学习和贯彻党惠农支农政策,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台账,积极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协调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计划、认真履行帮扶职责,积极联系对口部门争取项目。同时,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夯实党建根基、筑牢战斗堡垒,不断坚定群众致富信心,历时一年半的拼搏奋斗,马架坪村实现了党建强、农民富、村庄美的嬗变,成为永兴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
重党建、强宣传,他是帮帮扶政策最敬业的“宣讲人”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胡平下定决心,要建强支部,激活发展引擎。因此,他注重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为提高贫脱贫户对帮扶政策的知晓率和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他总是入户向脱贫户宣讲帮扶政策,告诉他们已经享受和计划落实的帮扶措施,包括住院看病如何报销,教育阶段子女享受的政策等内容。他不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也对非贫困户进行宣传,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建立群众微信群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广大党员、群众中广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使精准帮扶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他及时了解群众诉求,进入角色,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坚持每周两次入户走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志生动展现了他的足迹,不管是贫困户、五保户,还是一般农户,他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整理,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在村委会中集中讨论,结合村里实际,对“症”下“药”,研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累计防返贫监测工作排查出四名监测户,通过政策兜底、产业扶持、社会捐赠等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四户家庭的生活生产面貌。
办实事、惠民生,他是服务群众最真诚的“贴心人”
初到马架坪,胡平最牵挂的是困难弱势群体,他第一个了解的困难群众叫朱大珍,一名风湿疾病患者且伴有肢体残疾,没有劳动力,生活困难。他数次来到朱大珍家中实地走访,看着朱大珍羸弱的身体,以及餐桌上从不变样的咸菜、萝卜,胡书记心中五味杂陈,第一次朱大珍家时,走之前他悄悄把300元压在了朱大珍餐桌,并在次日主动对接帮扶单位市委党校为其提供捐赠1000元。
2021年年底,村里开展医保征收工作,用手机APP进行缴费,村里年轻人少,老年人不会用手机缴费,他就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每到一个社,找他咨询政策、帮忙办事的群众总是络绎不绝,这一点一滴都反映在他那满满的两本驻村日志中。2022年初,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大年初二开始,他主动放弃假期,回到马架坪村组织村“两委”抗击疫情。面对辖区面积大、人员居住分散、覆盖面广、下属十个社路口多,且春节返乡人员数量大,难以集中力量进行防控的困难,他提议成立马架坪村党支部党员抗“疫”先锋岗,积极动员组织村内返乡青年、大学生成立“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把守村内主要巷道路口,开展劝返外来人员和车辆、维护秩序、防护宣传、入户排查、劝返点执勤等工作。由于担心群众对疫情知识不了解而产生恐慌,在休息时,他还会将广安日报、华蓥发布等官方平台发布的辟谣信息发到村里工作群,引导村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全力维护村内和谐稳定。
抓产业,促发展,他是产业致富最有力的“带头人”
作为第一书记,每次群众代表大会胡平都精心准备。开会前一周,他总是会一遍又一遍拟写发言内容,争取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实在在让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的致富行动中去。每当遇到有疑虑的群众,他总是在会后把其带到办公室,促膝长谈,直到群众点头离开。产业实施过程中,也总能看见他在施工现场带着村内监督值班人员检查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的忙碌身影,在一次产业发展会议上,他说:“我即担心施工安全,担心我们在这里务工的马架坪村民;又想工程又快又好地完成,为我们马架坪集体经济发展尽快吹响前进号角。”
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技术特长,与重庆养蛙大户、南充蔬菜基地进行对接,提出以产带动,扩大劳务,依托马架坪村集体经济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合作社效益最大化,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为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发展红利,他积极组织村“两委”成员商量开辟公益性岗位事宜,采用“村聘+村管+民用”模式,为转移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使他们稳定增收,变身为“工薪族”。截至目前,玉兔基地,稻蛙基地,蔬菜基地等各项产业都按相关规定实现分红,马架坪村各产业项目提供岗位约40个,累计带动困难群众就业约100人。
引人才,壮队伍,他是基层治理最勇敢的“穿线人”
俗语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支“两委”是党和国家基层治理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身处前沿的第一书记就是那个“穿线人”,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发挥着落实基层治理的方针政策、共谋百姓福祉的关键作用。胡平作为“穿线人”,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脚踩风火轮,工作连轴转。”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壮大基层队伍。他规划启动了“五步走”计划:第一步,招录培养本村的年轻后备干部跟班锻炼;第二步,组织“夜学夜会”,把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上来;第三步,对原服务功能不健全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第四步,发挥支部党员带头作用,合理调派人手,分社开展联系群众工作;第五步,对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截至目前,马架坪村已发展培养两名年轻专业技术能手,村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余岁调整为不到40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干部达百分之百,新招录2名村级后备干部。人员结构的变化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使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合力显著增强。村干部主动沉下去,分组分片召开小组会、院坝会300余场次,村民终于找到了可以信赖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