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中国文化的雅风;竹,是自然馈赠的嘉材。经过国家级非遗四川青神竹编的巧手编织,它到底能上演怎样的传奇?12月9日,2022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竹博会”)在眉山市青神县国际竹产业展览中心开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进入会场,记者了解到,非遗展区是本届竹博会的热门点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纷纷到此感受非遗大师们手下的竹艺绝技。
栩栩如生的国宝熊猫图、人物肖像图、绝美山水图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些精美艺术品都是由一根根薄如蝉翼的竹丝编织而成的。
“一直听说青神竹编非常有名,今天有幸来到青神竹博会现场,非常高兴。看到大师们用一根根细细的竹丝,编织出非常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觉得非常神奇。”游客周梅说。
作为青神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云华大师从事竹编艺术的开发、研究40余载,由他独创的“单色双面隐形”竹编艺术品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精品中的精品、艺术中的艺术。每年青神竹博会,他都会给参观嘉宾带来新的惊喜,此次也不例外。
展厅悬挂的一幅长约2米、宽1米的竹编精品《苏母伴读图》,就是陈云华今年创作的新作品。他通过精妙的竹编技艺,生动地再现了苏母育子的精彩瞬间,既歌颂了优秀的母亲,又展现了三苏文化的优良家风。
“青神是苏母的家乡,也是苏东坡曾经求学的地方,我希望用这样一幅竹编作品,展现我们的三苏文化。”陈云华介绍说。
据了解,青神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唯一的竹编艺术之乡,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5000余年前新石器时代,青神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
后来,经过竹编手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青神竹编从粗糙型到精细化转变,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形成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套绘竹编、瓷胎竹编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3000余个,形成了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庞大产品体系。
近年来,青神县通过“植一片竹林、编一根竹丝、造一张竹纸、办一场竹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推动竹林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以占全省0.5%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全省7%的竹产业产值。
文化传承与绿色低碳,使青神竹编如笋尖破土、翠竹拔节,生生不息,源久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