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身体代谢最活跃的时节。2025年5月17日~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今年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
国家倡导减肥拒绝肥胖,是对国民健康的高度关注,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肥胖问题。据统计,我国肥胖人群数量逐年攀升,肥胖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肥胖的危害和科学减肥等知识。
认识肥胖
判断是否肥胖
医学上以体重指数(BMI)和腰围为关键指标:
?荩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kg;身高单位:m)。BMI值18.5~23.9为正常,≥24需警惕超重。
?荩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
- 减脂≠减重
盲目追求体重下降可能导致肌肉流失、代谢降低。减脂的目标在于减少脂肪,同时保留甚至增加肌肉量,因为肌肉是“燃脂发动机”,每增加1kg肌肉,每天多消耗热量约13大卡。
肥胖,健康的隐形杀手
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如同一颗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悄悄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心血管系统危机四伏:肥胖会导致血脂异常,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坏血脂”水平升高,这些物质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堵塞,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疾病。此外,肥胖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让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心功能逐渐下降。
代谢紊乱接踵而至: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过多的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难以控制,最终诱发2型糖尿病。同时,肥胖还可能引发脂肪肝,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关节与骨骼不堪重负:体重过重会对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造成巨大的压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和退化,引发骨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此外,肥胖还可能影响骨骼的密度,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呼吸系统功能受损:肥胖者颈部和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压迫呼吸道,导致呼吸不畅,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类人群在睡眠中会频繁出现呼吸暂停,造成身体缺氧,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常见的减肥误区
误区一:熬夜能减肥
“熬夜可以消耗体能,这样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熬夜不仅不能减肥,反而可能会导致肥胖。熬夜时,身体内分泌会发生变化,可能引起炎症反应、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加速体内脂肪蓄积,更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误区二:减肥中不吃油脂才是健康饮食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日常饮食中,我们需要均衡饮食,包括碳水化合物、油脂类(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人体每日需要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分等。健康生活方式,提倡一个人每周至少摄入40种以上的食材,这样营养摄入才相对均衡。严格限制油脂的摄入反倒是一种伤害。
误区三:不吃早餐能减肥
早餐摄取的热量占一天总热量的22%~25%,这部分热量往往比午餐和晚餐更易消耗。吃早餐能让新陈代谢有个跳跃的开始,加速身体循环。如果不吃早餐可能更容易出现过胖、超重的情况。
误区四:减肥不能吃主食
长期不吃或少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症状。对于想减肥的人群来说,主食并非吃得越少越好,而是尽量少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馒头等,可搭配一些杂粮、薯类等。适量吃主食不会发胖,每天的摄入量可控制在200~250g左右。
误区五:依赖减肥药
药物减重有严格的适应证,并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科学减肥,开启健康新篇章
科学减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合理饮食是基础
遵循“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的原则。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糖果、腌制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的比例。合理安排餐次,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既能减少饥饿感,又能避免一次摄入过多热量。
早餐
蛋白质(2个鸡蛋+200ml低脂/脱脂牛奶/无糖豆浆)+慢碳主食(如燕麦/红薯/玉米等)+膳食纤维(蔬菜/低糖水果)。
避免油条、煎饼等高脂高糖选择。
午餐/晚餐
按“211法则”搭配:2拳蔬菜、1巴掌蛋白质(去皮禽肉、海鲜、低脂红肉、豆腐)、1拳杂粮饭(糙米、藜麦)。要注意酱料陷阱,沙拉酱、芝麻酱热量极高,可用油醋汁代替。
限时进食法
将每日进食时间压缩至8小时(如10∶00~18∶00),其余时间只喝无热量的饮品。研究显示,此法可改善代谢、减少脂肪囤积。(每天喝够8杯水,约2L,餐前1杯水可减少15%进食量。绿茶中的儿茶素还能促进脂肪氧化)
适度运动是关键: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适合自己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每周 2~3 次的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不正确的运动方式要避免:
运动小白一开始就上高强度
初次运动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导致肌肉拉伤、关节磨损等运动伤害,还可能引起过度训练综合征,表现为持续疲劳、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随着身体适应,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例如,可以从每天快走30分钟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跑或有氧操等。
忽视热身与拉伸
运动前忽视热身,运动后忽略拉伸。热身可以帮助提高肌肉温度,增强肌肉弹性,预防运动伤害;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减少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完整的运动计划应当包括充分的热身和拉伸环节,确保每次运动安全有效。
长期单一运动模式
有人误以为只要每天跑步或骑自行车,就能成功减肥。实际上,单一的运动模式容易让身体适应,导致减重停滞,即所谓的平台期。多样化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运动的乐趣,还能全面刺激不同肌肉群,提高身体新陈代谢率。结合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与力量训练(如自体重训练),不仅能燃烧脂肪,还能塑造肌肉线条,提升整体体能。
空腹运动效果更好
空腹运动能更快燃烧脂肪是一个误解。空腹状态下运动,尤其是在高强度运动时,可能因血糖过低引发头晕、乏力,甚至昏厥。理想的运动时间应是在进食后1~2小时,这时体内既有足够的能量供应,又不会感到身体过于沉重。当然,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灵活调整。
良好生活习惯是保障
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睡眠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食欲,不利于减肥。减少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10~15分钟。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减肥过程中的困难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积极面对减肥挑战。
(综合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