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第六个“国际茶日”(International Tea Day)。这一节日由我国主导推动,于2019年11月27日由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确立。
饮茶,是我们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虽然大家对茶很熟悉,但其中的认识误区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隔夜茶有毒有害,会致癌?
分析: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隔夜茶虽然在汤色、香气等方面不如现泡茶,但并非不能喝。
有人认为隔夜茶中可能含有大量具有致癌性的亚硝酸盐,但有项研究表明,将3个品种的茶水放置一晚的茶汤中,亚硝酸盐浓度未超过0.03mg/L,远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生活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浓度(<1mg/L)。因此,“隔夜茶致癌”的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了。还有人认为隔夜茶中微生物超标,但实际上茶叶本身富含茶多酚等天然抗菌成分,可抑制多种微生物。
隔夜茶虽然常因茶多酚氧化导致汤色变深,但存放得当的话,并无明显的毒、害及致癌风险。所以,存放得宜的隔夜茶是可以饮用的,当然现泡茶现喝更好。
经常喝茶,会导致肾结石?
分析: 这是一种误解。
健康人适量喝茶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
茶叶中确实含有一定的草酸,但其更多的是茶多酚、咖啡因、茶多糖和茶色素成分。同时,喝茶时大量摄入的水分也有助于稀释尿液中的矿物质浓度,抑制草酸钙结晶形成,从而降低结石风险。
此外,身体从茶叶中摄取的草酸量,与茶叶种类、饮茶时的身体状态等因素有关,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摄入,可以减少草酸的摄入。
“喝茶导致肾结石”说法片面强调了草酸风险,忽略了茶叶的综合健康效益及肾结石的复杂诱因。总的来说,正常人适量喝茶,不用担心肾结石问题。对于高风险人群(有肾结石病史或高草酸尿症等),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合理饮茶。
茶垢是茶叶精华,留着养壶不用洗?
分析: 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茶垢不仅可能损伤茶具,更会带来健康隐患。
首先,茶垢可影响茶具的外观颜色和透气性。茶垢主要是茶叶中的多酚、咖啡碱与水中的矿质离子(如钙、镁离子)结合形成的沉积物,如果泡茶水质或茶具质量不好,茶垢可能堆积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
同时,茶垢也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环境。茶垢一直不清洗,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可能会进入茶汤中,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留有老茶垢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常带有陈腐味,会破坏茶汤的原本风味。
养壶是通过茶汤的滋润使壶体更加温润,而不是不清洗。茶汤润壶后,需要及时清洗,避免茶垢积累,保持干净卫生。
茶越新鲜越好?
分析: 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茶叶里面的多酚、醇、醛,都需要氧化后才能发挥对人体的积极作用,而过于新鲜(现采现制、存放时间小于1个月)的茶叶,这些物质还没来得及氧化。茶通常需根据茶类特性、加工工艺及成分变化综合判断,适时饮用才能发挥最佳品质。
比如:绿茶、黄茶应适当放置1~2周后再饮用,以降低刺激性,尤其是肠胃敏感的人群;焙火程度较高的乌龙茶(如岩茶、浓香型铁观音)需要存放几周至几个月再饮用(俗称“退火”),这样可使得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更加协调;白茶、黑茶也可通过长期贮藏来提升品质,尤其是黑茶经过多年适宜的贮藏后,会出现陈香、醇厚等特征性的风味。
头道茶的泡沫是农残和杂质残余不能喝?
分析: 这种说法是一种误区。
头道茶的泡沫主要由茶末、茶皂素等引起,并非为农残和杂质,可以喝。
茶皂素易溶于水,且具有起泡特性。初次冲泡时,在水流的冲击下,茶皂素从干茶中迅速溶出并形成泡沫。干茶中的茶末由于颗粒小,使得茶皂素等成分更易溶出,为气泡的形成提供物理支撑。
有实验表明,头道茶中农药的溶出量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农残不超标的茶叶,头泡茶汤中的农残量不会构成健康风险。如果茶叶表面有明显灰尘或杂质,可以快速冲洗一下。
头泡茶的泡沫是否保留,可依照个人的饮茶习惯和对茶味道的喜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农残检测合格的茶叶,才是避免农残风险的关键。
有茶毛的才是好茶?
分析: 这种说法不准确。
茶好不好,需要结合茶的种类及品质特征等来进行综合判断。
茶毛(即“茶毫”)是茶树幼嫩芽叶背面的茸毛,其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茶毛数量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研究显示,茶毛含有丰富的茶氨酸和香气成分,对茶汤的鲜爽甘甜和香气有重要影响。
对于部分茶类而言,茶毛与品质有关。比如特级碧螺春的外形要求“满身批毫”,特级白毫银针的外形要求“茸毛厚”、香气要求“毫香显露”。然而一些茶类(如乌龙茶)需以成熟度较高的叶片为原料,在这种情况下,品质高并不一定有茶毛。
饭后喝茶,有助于消化?
分析: 这种说法不准确。
饭后半小时后适量饮茶可促进消化,但饭后立即或过量饮茶可能影响消化,导致不适。
饭后半小时后适量喝茶,的确能够刺激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如果饭后立即大量喝茶,一方面会稀释消化液、降低消化效率;另一方面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可能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结合而使后者失去消化活性;同时,茶叶中的多酚类成分还可能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元素等营养成分结合,影响机体吸收。此外,还可能会导致原本已膨胀的胃部压力增加,进而减弱胃的蠕动效果。
饭后喝茶能否帮助消化,关键要看间隔时间。
茶和牛奶同喝,会造成骨质疏松?
分析: 这种说法不准确。
茶和牛奶同喝并不会直接造成骨质疏松,大家不必过于担忧。
茶叶中含有鞣酸、草酸等物质,与牛奶等含钙离子的食物同食,会形成不溶性的钙盐,一定程度降低钙的吸收效率。然而,牛奶本身是高钙食物,即使部分钙被结合,剩余的钙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偶尔或适量的茶与牛奶同饮,并不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喝茶会导致钙流失?
分析: 这种说法不准确。
日常适度饮茶不会导致钙流失,但长期、过量饮用浓茶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钙吸收。
虽然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草酸等成分有减少肠道钙吸收、增加尿钙等降低体内钙量的作用,但是需要喝下大量的浓茶,这些成分的高摄入量才能达到影响钙代谢的程度。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数据,当每天咖啡因的摄入量不超过300mg(约6杯茶)时,对骨密度一般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正常饮茶并不会导致钙流失。如果实在担忧,可以考虑选择低咖啡因茶或淡茶水,并通过多元化饮食确保每日钙摄入量达标。
喝茶能代替喝水?
分析: 不建议这么做。
茶可以作为日常饮品的一部分,但不能完全代替水。
水作为机体的必需成分之一,直接参与各种生理过程。茶水中除了水,还有多种源于茶叶的成分,这些成分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比水要复杂。茶叶的一些成分有生理活性,比如咖啡碱具有利尿和兴奋神经的作用、茶多酚对胃肠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茶水不宜在机体缺水、入睡前等情形下饮用,否则也可能给身体带来一定负担,引起不适。(综合自中国茶叶学会、央视新闻)